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建言立论
安徽崛起的展望与战略性举措

浏览:4922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2019/09/23/1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为我省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描绘了新蓝图、确立了新坐标,开启了安徽崛起的新征程。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大提升了我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双重覆盖的唯一省份,当前我省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凸显。可以预见,未来五至十年,我省GDP总量将再上新台阶,开始进入高收入阶段;全省各市将全面进入城市化时代,“一圈五区”发展格局更加凸显,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推进;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呈现新面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此,必须采取战略性举措将我省打造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绿色发展样板区、城乡融合先行区和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新格局。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战略机遇,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一是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全面深度参与长三角创新、产业分工和一体化建设,共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二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申建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合作。打造通江达海、合新欧货运班列、国际航空货运三大对外开放大通道,建立健全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稳妥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三是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质量。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高质量承接国内外尤其是沪苏浙功能疏解、产业转移。

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全力提升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发挥好创新优势,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构建基础创新到制度创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一是打造重大研究平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争创量子信息科学、能源、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打造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形成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二是加强重大科技攻关。面向世界前沿、国家导向、全省重点,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创新生态链,鼓励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支持更多“硬科技”创业孵化,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石,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顺应技术变革、产业变革大势、消费升级趋势,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大力推进制造强省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地。二是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路径,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文创开发试点等各类改革试点。四是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稳定粮食产能,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以全国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为目标,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我省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应充分发挥好生态资源良好的优势,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安徽样板。一是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修复,打造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引江济淮生态廊道建设。探索开展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二要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健全污染防控长效机制,推进生态环保重心由“末端治理”向“全面管控”转变。三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积极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创建一批低碳城市、低碳城镇和低碳园区。

以合肥都市圈建设为核心,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城镇化提质增速、合肥都市圈做大做强和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有基础、有空间、有潜力。应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城乡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核心增长级,支持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深化与南京都市圈等长三角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打造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提升合肥都市圈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二是推动“一圈五区”联动发展。强化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之间的互动协调。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着力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为支撑,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增强内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一是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改造和设备更新、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推进建设轨道上的安徽,建设一批东联沪苏浙、西接中西部的省际高速公路通道,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加强内河港口集装箱与沿海港口无缝对接,打造连接中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智能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建设,建设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完善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四大水系防洪保安网络,全面建成引江济淮工程。二是持续激发消费潜力。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加快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扩大信息消费,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安徽经济研究中心:王斌 夏兴萍 程洪野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