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革要闻
【两会声音】李爱青代表:化危为机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

浏览:1120 发布人:宣传部 2020/05/25/15:11

李爱青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影响了可持续脱贫和农民增收,凸显当前农业农村治理不适应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李爱青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利用重大危机时的倒逼式改革,化危为机,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

    李爱青认为,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存在的突出短板为:农村产业发展不足。非农收入在我国农民增收中举足轻重,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不少农民跨区域外出务工受阻,同时疫情也造成城镇餐饮旅游等一大批中小企业和线下实体店存续困难,而绝大部分的农民工恰好分布在这些中小企业和实体店,若其破产倒闭,大量的农民工存在失业风险,这其中会阻断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创收的来源。由于传统农业相对效益低,又受疫情影响收入降低难以留住回乡农民就业。而长期以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和三产融合严重不足,导致农民工难以大量就近就业,从事一产农民也难以兼职获利,这在疫情发生时进一步凸显,影响农民增收、可持续脱贫和减少农村三留守人员,形成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最大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农民收入以及处在安全水准,仍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农产品产业链脱节。目前,我国产供销一体化农业经营主体偏少,尤其是不少种养大户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坐等一般经销商来收购,这次疫情发生后,一般经销商不来后,生产者自销无门,造成了大量农产品严重滞销,损失很大。农村物流不畅。目前我国不少行政村无物流企业设点,使得村里的农产品难以上行,城市的工业品难以下行。同时,由于农村不少产业与生活区在一起,这次疫情各地封村断路,造成大量禽畜、果蔬等农产品和加工品运不出去,饲料等生产物资又运不进来,影响畜禽等各类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损失。农村治理能力不强。本次疫情发生后,突显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尤其是各种信息不灵,加上农村人员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很大。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些农民工盲目外出,打工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困难,乡村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十分薄弱。

    为此,李爱青建议,加快农村各类产业发展。活业才能活人、活村。应借助乡村振兴和国家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加快建立各类乡村产业园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各地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发挥村级扶贫车间作用,扩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门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完善乡村物流系统,将生产与生活区适当分开。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到行政村设点,打通乡村物流最后1公里,实现物流助推产业发展与消费,产业发展与消费又带动物流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将乡村产业生产加工区与村庄生活区适当分开,尽可能将一些二三产业放在乡村产业园区,这可以减少生产与生活相互影响,一旦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封村断路时,可对农产品和生产物资实现“点对点”配送,减少对产业经营的影响。强化农产品产业链主体等建设。要重点支持三类主体,包括:签订长期农产品采购协议、发展订单农业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形成产销优势互补、风险利益共担共享的股权投资合作企业。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渐趋平稳,但滞销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仍然存在,要大力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田间仓储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邮乐、京东、阿里、拼多多等大型电商与新型农业主体建设共享型冷链仓储设施,并重视培育农产品电商“国家队”。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推动农产品产区和销区构建稳定对接关系,尤其是大的农超对接,最大限度减少市场和重大危机发生时对生产者的风险损失。强化基层治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乡村治理事关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农业重大突发事件和危机的爆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当前应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农村党建、经济和村务工作等全部纳入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民提供各种综合服务,以增强乡村现代治理和应对风险能力。(省委会宣传部)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