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前辈谢汝昌(1903-1971),这位安徽青阳籍的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曾辗转担任安徽贵池、休宁、宣城、芜湖四县县长。他亲历抗战烽火,坚持抗敌,对国民党的腐败与内战政策深恶痛绝,最终在渡江战役前夕,于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民革的策反下,毅然率部起义,保护了芜湖的完整,迎来和平解放。
敌后抗敌
1939年,怀揣报国之志的谢汝昌出任贵池县县长。此时,贵池大片土地已沦陷日寇铁蹄之下,民众水深火热。虽然驻有国民党一个师,但在1940年4月日寇大举进犯时,竟不堪一击,溃逃弃守,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残酷的现实让谢汝昌认识到:依赖腐败无能的军队不如依靠民众。他积极组织民众开展除奸斗争,并亲自派遣便衣自卫队深入敌据点附近侦察敌情。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日寇扫荡时民众的损失,为后来开辟连接皖南皖北的秘密交通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展现了他在敌后环境下的务实抗日行动。
后方忧思
1943年,谢汝昌调任相对后方的休宁县县长。休宁辖下的屯溪镇,是国民党省级机关和皖南行署所在地,表面繁华,实则充斥着灯红酒绿与腐败气息,抗战氛围稀薄。目睹“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状,联想到贵池国军的溃败,谢汝昌深感忧虑与痛心。他深刻反思中国积弱的根源,认为社会无序和民众愚昧是关键。由此,他萌生了“知识救国”的理念,在休宁大力兴办教育,试图从根子上寻求民族振兴之路。然而,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腐败无能及其军队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历历在目,使他对这个政权日益失望。
胜利后的挣扎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举国欢腾。渴望和平的谢汝昌,目睹国民党一面假意和谈,一面加紧准备内战,特务机构活动更趋隐秘。回顾抗战经历与眼前现实,他对国民党的信念彻底动摇。他以“文人不会打仗”为由,向省政府提出辞职,意图转行律师或经商。然而,几天后即被省主席李品仙召见,强令其转任破坏严重的宣城县县长,美其名曰“建设”。在同行劝说下,他忐忑赴任。
1946年7月的宣城,满目疮痍。谢汝昌力图减轻民负,缩编庞大自卫队,并从教育入手兴办中小学,希冀重建家园。然而,内战阴云密布。1947年10月,在反动士绅操纵的“双十节”大会上,爆发了反共游行,并诬告要求查办谢汝昌。随后,省政府电令其“清剿”游击队。谢汝昌再次以“四乡平静”和“文人不会打仗”为由,按兵不动,并再次提出辞职。其消极态度招致当局不满,结果却是被调任更为关键的芜湖县县长。
历史抉择:芜湖起义,走向光明
1948年2月,心灰意冷的谢汝昌赴任芜湖县县长。十余年宦海沉浮,国民党贪污腐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本质,他已洞若观火。虽三次辞职未果,但对国民党政权已彻底绝望,心境苦闷。
此时,为迎接解放,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方向明、石原皋)与民革(朱子帆等)正积极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方向明、石原皋与谢汝昌或是旧识,或是北大同窗私交甚笃,深知其有政治头脑且非顽固分子,抗战时曾掩护过地下党员。经朱子帆初步沟通后,方向明、石原皋冒险与谢汝昌会面。谢汝昌如遇救星,欣然相见。会晤中,方向明、石原皋分析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势如破竹的革命形势,指明出路。谢汝昌认清大局,毅然决定弃暗投明,率部起义。
中共地下党向谢汝昌布置了关乎芜湖安危的六项核心任务。掌握可靠武装,集中精干部队与精良武器于市区,亲自掌控;保护进步人士,全力确保其安全;守护工厂设施,重点保护明远电厂、裕中纱厂、益新面粉厂、火柴厂、碾米厂等关系民生与战后重建的工业命脉;封存关键物资,清查并保护存储芜湖的巨额军公粮及“四大家族”囤粮,严防偷运;全力保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全档案完整,确保政府档案不丢失、不破坏。
同时,民革方面通过朱子帆等人的努力,确保谢汝昌在渡江前不被调离县长职位。
谢汝昌以无畏勇气和智慧,忠实执行了党的指示。
国民党军警特务多次全城大搜捕,谢汝昌总能提前获知风声,迅速巧妙地将地下党同志转移至家中或安全地点。面对严令缉捕地下党的电令,他置之不理。
获悉驻芜湖江防国民党军拟抽调兵力“围剿”皖南游击队的重要情报后,立即汇报给方向明。该情报及时送达根据地,使游击队免遭重大损失。
当南京国民党总后勤部派轮船强行索运存储芜湖的数万包(每包200斤)军公粮时,谢汝昌遵照党的指示坚决抵制。他派人严控粮栈,对南京来人采取“拖”字诀:先以库存仅够维持芜湖驻军及民食为由拒绝,借口运走将导致军心民心不稳、治安崩溃;后又提出需加工成熟米才能装运,且加工完成遥遥无期。南京来人赖着不走、日日紧逼,谢汝昌始终软顶硬抗。时局日益紧张,隔江炮声隆隆,南京来人心惊胆战,数日后无奈返航,临走愤然威胁“贻误军需,存心资敌,必予严惩”,谢汝昌一笑置之。这批关乎大军补给和民生的巨额粮食得以完好保存,后悉数移交人民政府。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渡江成功。芜湖国民党驻军溃逃,败兵刘汝明部沿途骚扰,城区人心惶惶。地下党指示谢汝昌务必维持治安。谢汝昌迅速召集亲信周密部署,并在全体官兵大会上宣布铁律(携枪逃跑、骚扰百姓、侮辱妇女者枪毙)与奖励办法。他亲率巡逻队昼夜巡查全城岗哨,果断逮捕散兵游勇和地痞流氓,并在南门现场枪决一名正在抢劫商店的匪徒,极大震慑了不法分子,稳定了社会秩序。国民党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沈光武逃跑前威逼其一同南撤,谢汝昌巧妙周旋,软拖硬抗,最终使芜湖县党政军机关全部留下,为和平移交奠定了基础。
芜湖得以基本完整、和平地迎来解放。谢汝昌向以江靖宇为市长的芜湖市人民政府妥善办理了移交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充分肯定谢汝昌的历史贡献,他曾任安徽省政协常委、民革安徽省委会秘书长等职。
回望谢汝昌的一生,他不仅是亲历烽火、在敌后坚持抗日的“烽火县长”,更是一位在历史洪流中觉醒、在光明与黑暗的十字路口作出勇敢抉择的爱国者。从贵池组织民众抗敌,到休宁探寻“知识救国”,再到宣城、芜湖对内战政策的抵制与最终起义,其思想轨迹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爱国知识分子寻求民族出路的心路历程。芜湖起义,保护城市、工厂、粮食、档案,维护数十万生灵免遭战火涂炭,是其人生最光辉的篇章。谢汝昌的抉择,顺应了历史潮流与人民意愿,他从抗日志士转变为人民解放事业的功臣,其深明大义与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芜湖乃至中国人民解放的光辉史册中。( 张卫强 彭 杰)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