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渐浓,江城芜湖的绿化提升行动正掀起新一轮热潮。漫步在江堤岸线、公园绿地间,一场以“杉”代“杨”,旨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与独特辨识度的绿色变革正在稳步推进。2025年9月以来,民革芜湖市委会积极响应中共市委、市政府打造有层次、连成片、辨识度高的“杉树之城”“樱花之城”的战略部署,组成专题调研组,就加快推进“杨改杉”林分改造、打造“杉树之城”开展深入调研。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杨树作为芜湖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江堤防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单一树种种植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现有防护林中杨树占比过大,导致林分质量较差,难以实现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江堤防护林建设目标。杨树病虫害易发多发,生物多样性不足,冬季景观单调,特别是每年4月至5月的季节性飘絮问题,给市民生活带来困扰。相比之下,杉树类树种展现出显著优势。它们耐水湿、适应范围广,树形优美、色彩丰富,极易成为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目前,适合在皖江城市群种植的杉树种类丰富,包括水杉、池杉、落羽杉等多种优良树种,为“杨改杉”改造提供了充足选择。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加快推进“杨改杉”林分改造,打造江城芜湖“杉树之城”,已成为芜湖市一项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战略举措。通过将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和城市特色打造紧密结合,不仅能有效解决杨树退化带来的生态问题,更能显著提升长江芜湖段岸线的生态屏障稳定性,塑造出独特的“杉韵水乡”城市风貌,真正让“杉树之城”成为江城芜湖闪亮的绿色名片。
为此建议:
顶层设计与规划先行。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需要制定专项规划,编制《芜湖市“杨改杉”林分改造与“杉树之城”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改造范围,优先选择老化、病虫害严重、生态功能低下的杨树林,并制定详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功能分区方面,应根据立地条件和城市需求,科学划分不同功能区。生态核心区以生态防护为主,景观廊道区突出景观效果,经济林区兼顾收益和储备,文旅融合区发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
科技支撑,保障改造提质增效。优选适生良种,重点推广经实践验证表现优异的无性系,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障优质种苗供应;在科学改造技术方面,应采取分类施策,对大面积老化林采用皆伐更新,对需维持生态功能区采用渐进更新,对条件适宜杨树林采用补植套种;要推行近自然经营,提倡营造混交林,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积极应用智慧林业技术,利用遥感、GIS等进行资源监测和精准管理。
政策保障,激发改造持久动力。政策激励与资金保障是推动“杨改杉”持续深入的重要支撑。建议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种苗补贴、造林补助等。要创新融资机制,探索PPP模式、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还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
景观塑造,让杉树融入城市肌理。“杉树进城”是打造“杉树之城”的重要环节。建议在城市绿化、新建公园、道路绿化、滨水景观带中,应大量选用池杉、落羽杉等作为骨干树种或特色树种,让杉树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角;着力打造标志性景观,在关键节点如城市门户、中心公园、重要湿地等地,营造成片、壮观的杉树景观林,形成视觉焦点和城市名片。同时,要构建生态廊道,利用河流、道路绿带,将城市外围的“杨改杉”基地与城市内部的杉树景观连接起来,形成贯穿城乡的“杉树绿脉”;在生态旅游与品牌打造方面,可精心设计“杉林主题”旅游线路,开发观鸟、摄影、徒步、自然教育等多样化生态旅游产品。打造“水上森林”“杉林秋色”等网红打卡点,同时注册“江城杉木”或地方性杉木品牌,如“南陵杉”、“湾沚杉”等,提升芜湖杉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调研组认为,通过系统推进“杨改杉”林分改造,动人的“杉色”必将成为江城芜湖最闪亮的绿色名片。这不仅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也将为长江大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芜湖智慧。(张卫强 陈刚)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