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大别山,层林尽染,蕴含深沉。2025年11月15日至16日,民革合肥市庐阳总支40余名党员赴皖西革命老区六安,开展“追寻先贤足迹,筑牢合作初心”主题活动。
这不仅是一次行程紧凑的参观学习,更是一场跨越历史长河,与先贤对话、向历史寻根的“走心”之旅。
一页信笺,映照合作初心
行程中的车厢内格外安静,党员们手中传阅着一份关于民革创始人之一朱蕴山先生的生平事迹材料。“从晚清秀才到坚定的民主战士,朱蕴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矢志不渝……”材料中的介绍将大家的思绪引向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
来到朱蕴山纪念馆,馆内的一幅历史图片吸引了青年党员张越的注意。那是一封字迹工整的信函副本。“看,这是朱蕴老与中共领导人往来书信的影印件。”她轻声对同伴说:“透过这些泛黄纸页上的文字,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见证民革前辈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肝胆相照,共商国是。”
展厅内,先生用过的旧物、留下的手稿,无声讲述着他投身革命、追求真理、参与创建民革、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毕生追求。
“何为合作初心?我想就是在民族存亡、国家前途的重大抉择面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总支主委沈亚亚在参观后感慨道:“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蕴山先生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信仰。他的选择历经岁月洗礼,愈发彰显其正确性。”
一座博物馆,铭刻奉献年轮
从先贤的个人史,转向集体的奋斗史。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将党员们带入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好人好马上三线”,时代的召唤仿佛仍在山间回响。锈蚀的机床、简陋的工具、泛黄的工作证、复原的“干打垒”宿舍……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数建设者响应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共和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
“难以想象,在这样闭塞的环境中,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建立起庞大的军工体系。”一位从事科技工作的党员驻足良久,他说:“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与先贤们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座小镇,触摸红色脉搏
在有“红色心脏”之称的金寨县汤家汇镇,一场精心编排的情景剧表演,将散落在古镇间的革命旧址有机串联。党员们循着表演者的讲述,走过政治保卫局、苏维埃政府、红色邮局等旧址,沉浸于那段烽火岁月。在豫东南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接善寺,大家切身感受到红色政权在白色恐怖包围下顽强运转的不易;当行至红军医院旧址易氏祠时,简陋的条件与救死扶伤的仁心更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大家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完整的理解。
作为安徽首个全时数智沉浸式剧场,这里上演的红色戏剧《立夏》,以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融合的震撼形式,将信仰与青春的故事渲染得淋漓尽致。
演出落幕后,一位参与活动的拟发展党员深情地说:“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真切体会到,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辈曾为我们负重前行。这更加坚定了我向组织靠拢的决心。愿毕生追随前辈足迹,不负时代使命。”这场视听盛宴,为红色寻访画上了情感浓烈、直击人心的句号。
一场讨论,汇聚前行力量
夜幕降临,一场以“蕴山精神大家谈”为主题的学习分享会热烈进行。
“朱蕴山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作为民革党员,我们理应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一位青年党员率先发言。
“从三线建设者身上,我看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与我们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职能是相通的。”
“汤家汇的红色旧址群,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提醒我们履职建言要始终扎根基层、心系百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现,合作的初心在追溯中愈发清晰坚定。
两天的老区之行短暂而充实。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初心的重塑。党员们表示,要将此次主题活动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不断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多党合作事业新篇章。
(王振兴)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