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分钟一件集装箱被卸下装上卡车,36小时内近20条驳船停靠港口,进出口标箱接近5000个;2016年开年来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了20%以上……这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来港口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看到该市港口经济升腾的景象和一连串临港产业经济数字的增长,民革马鞍山市委会领导们的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崛起于长江岸边的马鞍山,曾经“临江不见江”,“港城”的实质一度被人忽略。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后,马鞍山的长江岸线资源增加了41.6公里,其中规划港口岸线长21.3公里,基本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马鞍山是皖江城市带中唯一拥有超过20公里未开发长江港口岸线的城市。早在2013年初召开的马鞍山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革马鞍山市委会副主委郑晓玲代表民革界别作题为《如何推进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的大会发言,提出整合临江产业带,强化港口江海联运枢纽功能,加快江海联运枢纽基础设施与新港区(郑蒲港区)建设,加速现代港口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上下游港区资源信息共享等建议。中共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听了她的发言后,当即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民革马鞍山市委会的建议。在后来有关部门制定的《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专项规划》中,有关部们汲取了民革马鞍山市委会的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谋划与设计,2015年2月,马鞍山市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助力“以港兴市”,民革马鞍山市委会在当年6月市政协资政会上又作了《关于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的建议》的大会发言,提出“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大力发展临港加工业;推进港区一体化进程;提升港口对临港产业的带动力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和郑蒲港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的建设;优化产业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软环境’建设,为‘以港兴市’战略助力”等建议。发言受到该市政协高度重视,多项建议也被该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吸收,并列入该市港口经济发展规划中。
通过“内生外引、引凤筑巢”,如今的马鞍山市临港产业蓄势崛起。近年来,该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临港物流等产业共签约44个项目,总投资12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14个,临港经济已成为马鞍山市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引擎。(杨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