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亟待建立长效机制

浏览:8080 发布人:admin 2009/04/10/10:56

民革黄山市委会反映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恶化问题高度重视,很多地方都开展过轰轰烈烈的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效管理机制缺失,治理成果往往得不到有效巩固,学校周边环境仍不容乐观,给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校园周边环境主要存在以下“三多一乱”现象。
    游摊多。流动摊点是学校门前普遍存在的一大“景观”。很多商贩为赚学生手中的零花钱,将摊位摆在了学校门口,占道经营堵塞交通。并且,很多摊点经营证照不全,大量出售“三无食品”、油炸小吃或兜售不卫生玩具、香烟、不健康书籍等。这些摊主善于和主管部门打“游击战”,你打他撤,你走他来,流动性极大,是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最大顽症。
    游乐场多。各级政府早有规定:在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不准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营业性网吧等游乐场所,更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上述场所。但很多学校周边电子游戏厅、网吧、台球室、卡拉OK厅等随处可见,学生成为上述经营场所的主要消费对象。尤其是部分网吧容留学生上网问题,也成为学校和家长的隐忧。
    闲杂人员多。部分学校周边经常游离着一些由社会闲散人员、辍学青少年组成的小群体。他们或伺机盗窃、敲诈钱物,或寻衅肇事、打架斗殴,甚至与校内问题学生勾结,溜入学校,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良小群体的影响是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对师生财产和人生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
    交通秩序乱。一些学校门前道路通道狭窄,车辆减速带、交通护栏等配备不够,警示标志不明显,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交通管制乏力;违法运营的黑车、病车多,超载等现象严重,运输秩序混乱;每到放学、上学时间,接送学生的车辆、营运车辆、过路车辆众多,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和人流混杂,严重危及了师生生命安全。 
    造成校园周边环境久治无果或收效甚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治理”体制的障碍。综合治理本来强调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但由于此项工作涉及的行政机构众多,职能分工复杂,牵头部门不固定,各部门又过于强调“各司其职”,如:工商只管摊点、交警只管交通、派出所只管治安……,这种执法主体多元化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职责不明。
    二是“集中整治”策略的缺失。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宗旨是通过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保障校园周边环境长治久安。而过去采取的策略主要是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集中整治”,由于没有建立起持久的成果巩固机制,往往是整治快、反弹更快,其结果是不了了之。
    三是“形式主义”作风的影响。有的部门和领导对治理校园周边环境认识不足,甚至以社会就业压力大,下岗职工要吃饭等客观理由敷衍搪塞。只有在上级检查来临或要员视察前才进行集中整治,事后又放任自流。有的部门开会多、发文多,动真的少,形式主义作风严重,造成治理不到位。
    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构建起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以社区为依托,建立起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宣传教育机制,切实作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宣传工作,营造起人人支持教育、关心学校的良好舆论氛围,真正使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一种社会责任。
    第二,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不仅依靠文件,更要靠制度。要建立和完善执法责任制度、联系会议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巡查制度、考核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使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校园周边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第三,实施“一管通”执法责任制。政府可向社区派驻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员,负责辖区内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的举报受理、信息交换、日常管理等综合协调工作,通过管理员“一管通”责任的落实将相关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同时,还应建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管通”责任制,要求各部门在履行执法责任的同时,对发现的其它违法行为必须进行制止或向管理员通报,确保校园周边环境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
    第四,打防并举,严格执法。坚持依法执政,对危害校园周边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对在治理工作中的失职渎职人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要宽严相济,以人为本,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又要做到热情服务,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将集中整治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校园周边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使支持校园周边环境建设逐步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为。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