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关于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土地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浏览:5946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2017/04/18/8:56
    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所长、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於忠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寅吃卯粮”的问题,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预收预支了未来的土地收益;二是农村土地收益大量流向城镇,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加剧了城乡二元化;三是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危及可持续发展;四是土地政策基本取向难以实现;五是耕地健康水平下降。从出现的问题来分析,没有管控好土地供给侧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建议:
    一、降低农用地消耗强度,保障耕地数量与质量供给
    1.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程,保障优质耕地供给。要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程,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严格控制征地范围,保障耕地数量供给。首先,要实施控制征地范围的治本之策。要通过制定“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项目用地目录,将征地范围严格限定为项目目录之内,实施新增建设用地供给政策。其次,经营性建设用地要通过市场供给。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凡是“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 项目用地目录之外的项目,其用地指标必须通过市场供给,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二、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开辟保障耕地数量供给的新路径
    1.在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双重压力下,政府应编制和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增长规划,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供给,增加城市更新改造用地,开展建设用地清退,实现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长速度下降,减少城镇化过程中占用耕地的规模。
    2.控制增量土地,挖掘存量土地。在增量土地地价测算时,应提高土地投资收益补偿和土地转用后生态功能损失补偿等,实现用经济杠杆迫使用地者走内部挖潜的道路,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强度。
    三、实施耕地健康养护工程,保障安全食品供给
    1.实施耕地体检常态化,从供给侧保障食品安全。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状况,强制执行进入流通领域的粮食必须在包装上印制耕地体检报告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原产地品牌,从粮食供给侧提供食品安全信息。
    2.实施耕地健康养护程序化,保障用于藏粮的优等地供给。首先,要对健康土地实行绿色养护工程,既要集约经营,保持土地产能稳中有升,又要推行绿色的生产过程,保障耕地清洁;其次,对“无病体不壮”的亚健康土地,除采用健康土地的相关养护工程外,重点通过土地生态整治,提高地力,实现高产稳产;第三,对“体壮有小病”的土地,采取修复措施,清除耕地体内“垃圾”,提升食品的安全度;第四,对“体弱有小病”的土地,要采取提升与修复并重的举措,实现耕地健康水平整体提升;最后,对不健康的土地,要本着边利用边修复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土地修复规划。要加强农产品原产地和流向的监控与管理,在不健康土地没达到修复标准前,杜绝其生产的农产品进入食品流通领域,只能用于工业用途。
    四、推进“涉地指标”省域内有偿流通,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供给
    建议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放开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保护指标等“涉地指标”在省域内跨市有偿调剂的口子,尤其是要制定“地随人走”的政策,实施省域内“异地城镇化”战略,同步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既保护耕地,又为农业大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
    五、区别不同产业,实施差别化的土地供给政策
    要重点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适度增加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清退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能耗和高污染等落后产能项目用地,对新上的该类项目坚决不供地。通过土地供给侧调控,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