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小服装见证祖国前进的大步伐

浏览:3132 发布人:宣传部 2009/11/12/16:37
 
余承平
 
    听上一辈人说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经过演变,成为大众的人民装。那时,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竟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 
     50年代的人们认为劳动最光荣,崇尚朴素。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大行其道。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70年代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还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我生长在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年代留下的深刻记忆,使我触摸到社会前进的脉搏。当时一年最多只能添置上一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且凭布票供应。我在家排行老四,基本上都是捡拾哥姐们的旧衣服。记得刚上中学时,二姐给了我一件半新装,因口袋是斜插形但经过改进(加上布盖装饰)居然作为自己一件满意的衣服穿了很长时间。而过年穿新衣是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变化多多。虽然服装的变迁只是千千万万变化中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但它见证了新中国60年来的前进步伐,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者系黄山民革党员)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